基于人的社会性特征,人不能单独而存在,我们需要与别人和社会产生链接,人是环境的产物,所以马克思说: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所以我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,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,我们是父母,也是儿女,我们是领导,也是员工。
我们需要在各种关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,但我们总是期望和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,通过头脑投射自己同频的人和事物,这是我们本能的反应,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两个问题,一是我们的生命面积不断在萎缩,所以我们无法容忍那些反对自己的声音,无法容忍那些不同的意见,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排斥和不悦,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各种障碍。
二是很多头脑认为美好的东西跟当下现实的东西产生冲突的时候,我们就会对最初的选择作出强烈的反应和怨恨,所以那些在刚开始都非常好的朋友,到最后会反目成仇,那些刚开始羡煞旁人的夫妻,到最后却分道扬镳。
(资料图片)
所以,应该停止头脑是非对错的评判,把自己归为哪一类人,于是为了迎合别人的认同,就不断地改造自己,就会认为我必须优秀起来,我才开始有真正的社交,这本质上还是头脑改造自己的方式。
成为优秀的自己本质上是头脑在解决问题的方法,是头脑投射出一个完美的自我,就会跟当下的自我产生分裂。在抑郁症状态中,头脑一直用这种方法来压制真实的自我,认为我只有表现得坚强表现得强大表现得乐观,别人才会接纳我认可我,于是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想法,这样就加深了身心不断分裂,加重了内心的冲突。
受困于社交恐惧,同样头脑一直用这个方法在平衡自己的心身,就会认为只有成为优秀的自我,我才能够找到优秀的朋友,别人才能真正接纳自己认可自己,越是在头脑思维严苛要求下,就会把自己看成别人的焦点,当自己看成是世界的焦点之时,就是心理灾难之时。
所以当我们放下了头脑是非对错的评判,我们就不会因为喜欢就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人,因为别人不喜欢你就去排斥别人。当你放下高低贵贱之分,就不会因为在位高权重的人面前畏手畏脚,在粗野山夫面前趾高气扬。
所以,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无善无恶的内心,以知行合一的良知去和世界打交道和别人打交道。
阳明先生讲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
所以,当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内心,那个被头脑束缚的自我就会被解放出来,在这种充满各种喧嚣声音世界里,你会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,那么即使外面雷霆万顷,内心依然巍然不动。
要知道我们必须回到自己内心,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,才会知道和自己做朋友,如果一个人无法跟自己做朋友,也无法跟别人做朋友,一个人无法从内在认同自己,就会寻求外界的认同,就会通过不断讨好不断取悦别人的方式和别人交往,其结果是既讨好不了别人,又为难了自己。
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有必要放弃我很重要的这一认知!对于他人而言,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,他人的意识并不会总是投射在我们身上,而我们却总是以他人的反应作出主观的判断,所以敏感的人就会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,在内心上演一曲跌宕起伏的连续剧。
你认为的只是你头脑主观的臆断,并不是事实,思维跟现客观的现实是有所区别的,换句话说,我们头脑所想的并不代表真实,你无论怎么想也不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,当你一直讨好别人,就会为难自己。你无法讨好所有人,只能讨好你自己。
当你觉知到这一点,那么自我意识的边界就开始清晰,就不会被裹挟进他人的意识中左右摇摆,那么真正的人格开始独立,散发出独特的人格光辉,你就不需要成为任何人,也不用去模仿别人的人生。也不会为了显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,拼命去融入别人的圈子,疲惫了自己,也没换来他人的接纳。
当你开始相信自己的时候,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,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,都无可厚非。那么别人的指指点点张牙舞爪对你就不会有影响,那么别人的意见也仅仅是意见。
人生就如一趟没有终点的列车,自己就是列车的司机,在这趟旅途中,有人上车,也有人下车,有人对你友好,也有人对你谩骂,但如果你总是停下来,和他们理论,那么你那里也去不了!
标签: